采编系统入口
期刊信息
本刊声明
编辑部公告
电影《八角笼中》正在热映,上映5天累计票房已接近10亿。影片取材自2017年轰动全国的“格斗孤儿”真实事件,讲述了王宝强饰演的落魄格斗选手,因缘际会收留一群从大山出来的孤儿,通过练习格斗帮他们找到人生出路的故事。然而,饰演“格斗孤儿”的小演员中,有4名来自强棒天使棒球基地,他们同样来自大山深处、偏远地区的困苦家庭,在真实的人生中凭借棒球改变着自己的命运。
17岁的马虎、15岁的周德柏文、13岁的李有文和12岁的什都林祖,一群棒球少年在一部以格斗为生存方式的电影中饰演了自己。
这部电影说的就是我们
这是马虎第二次在电影院大荧幕上看见自己,两次他的角色都叫“马虎”,一次是12岁真实的自己,另一次是当下“被复刻的自己”。
3年前,纪录片《棒!少年》记录了宁夏西海固街头的“混世魔王”马虎因棒球到北京“换个人生”的故事。在观众席上,马虎如坐针毡,他觉得曾经的自己太“匪”,心里涌出羞愧。这一次是在商业电影《八角笼中》,马虎饰演一个性格外放、在“格斗孤儿”群体中担任“孩子王”的角色,他“本色出演”,和角色的高度贴合打动导演王宝强,索性将角色的名字也改成了“马虎”。
“拍这部电影的过程就是让我从头回忆了一遍我在老家的成长经历。”接受中青报·中青网专访时,马虎坦言,“打架、惹事、‘当大哥’就是我小时候的常态。”少时“刺儿头”的一面与家庭有关,马虎出生后3个月后,母亲因他父亲酗酒打人便离开了家,杳无音信,父亲则把他留给奶奶,自己常年外出务工,很少回家,缺少陪伴和关爱的马虎逐渐成为县里的“问题少年”,直到2017年11月,他跟随棒球教练孙岭峰来到位于北京昌平的强棒天使棒球基地。
在基地时,马虎常把恶作剧和挑衅当作与小伙伴交往的基本方式,别人的一个眼神或一句话就能让他情绪失控,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。但通过比赛的胜负摩擦、教练的教导和关爱,马虎逐渐收起利刺,成为能辅助教练带队、控场的核心球员。
《棒!少年》首映后,马虎在台上手捧棒球帽站得笔直,有观众问他为什么保持这样的站姿,他回答:“因为这是我们棒球队员最起码的礼貌。”孙岭峰记录下这一幕转到朋友圈,“棒球人不光在棒球场上,在球场下也要为棒球赢得喝彩,这才是一个棒球人的本质。”
虽然完成了180度的转换,但马虎把收敛的“狠劲儿”留给了自己。因《八角笼中》要求演员使用四川方言,怕错失演出机会的马虎,努力了一个多月才达到拍摄要求,目前,他已经能随时展现“用四川话报菜名”。因要凸显山里孩子们的早期状态,一身肌肉的棒球队员们只能迅速减肥,“每天白水煮菜,鸡蛋还不让吃蛋黄,咸菜也不能买。”马虎回忆,每天靠喝水来扛饿,终于减重10多公斤,才符合人物形象。
“我看起来凶,内心其实很脆弱。”在马虎看来,影片中另一重要角色“苏木”才是真正的“狠人”,那种想要逆天改命的决绝和少年“苏木”扮演者周德柏文极为相似。孙岭峰记得,第一次见到周德柏文时,他八九岁,来自四川攀枝花,和基地的大部分孩子一样,成长于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,“别看他长得清秀,马虎刚到基地时,敢欺负所有小朋友,就不敢惹他,他是一个目标感很强的孩子。”
上一篇:冒着高温卖冰粉,我们山顶见
下一篇:破解新能源汽车充电难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