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编系统入口
期刊信息
本刊声明
编辑部公告
人多地少是我国基本国情。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支撑更高质量的发展,始终是自然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。2024年6月25日是第34个全国土地日,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,我国耕地总量已连续第三年实现净增加。
目前全国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取得明显成效,建设用地总量管控、建设用地“增存挂钩”机制、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等工作进展顺利。全国土地日之际,新京报记者来到湖南长沙,探访了当地节约集约用地和全域土地综合治理成效经验。
土地整治一直是“千万工程”迭代升级的重要平台和抓手,系统解决了钱从哪里来、人往哪里去、地从哪里出的问题。2019年,自然资源部印发《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》,启动试点工作。
该通知针对农村地区国土空间存在的乡村耕地碎片化、空间布局无序化、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、生态质量退化等问题,以科学合理规划为前提,综合运用占补平衡、增减挂钩等政策工具,统筹实施农用地整理、建设用地整理、生态保护修复、历史文化保护等工作,来优化农村地区国土空间布局。
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副司长李建中告诉记者,试点开展以来,自然资源部共支撑25个省区市实施了356个以乡镇为单元的试点,还支持了浙江宁波、广州从化、福建泉州、广西崇爱高速公路沿线和浙江跨乡镇等不同尺度试点56个片区。此外,各地还自行开展了892个以乡镇为单元的试点。
数据表明,至2023年底,全国1304个试点累计投入资金4488亿元,共完成综合整治378万亩,实现新增耕地47万亩、减少建设用地12万亩,在组织模式、规划衔接、实施管理、验收与后期管护、资金保障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、可复制的宝贵经验。
下一篇:高考志愿填报,别全交给AI来做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