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编系统入口
期刊信息
本刊声明
编辑部公告
常永祯并不能全盘接受父辈的种地理念。他承包的1000亩地,如果继续沿用父辈“人勤地不懒”的传统人工劳作方式,收获、耕种、灌溉等各个环节,都无法按时完成。
机械化是常永祯的“不二”选择。自今年6月初麦收以来,他指挥着大型收割机在10余天时间内将小麦全部收割归仓。来不及估算每亩的收成,
1992年出生的常永祯,是聊城市茌平区杜郎口镇鲍庄村村民。用他的话来说,从务农之初,自己走得就是与父辈完全不一样的路。“2015年,我开始做土地托管,为村民提供植保、病虫害防治服务。”
成立百姓种植专业合作社后,他又将目光投向小麦秸秆回收利用。“秸秆能做成饲料,供给畜牧业养殖大户,4吨秸秆的营养价值相当于1吨粮食。”常永祯说,秸秆二次加工后,还可以用来栽培蘑菇等食用菌。
“人勤地不懒”,是父亲常叮嘱常永祯的一句话。但在常永祯看来,除了“人勤”之外,耕种土地还要有良种、良机、良田、良法等讲究“天时地利”的“硬装备”。“以灌溉来说,过去都是用机井或者黄河水浇地,特别累人,现在利用自走式智能喷灌机,省水、省时、省力。”
眼下,中国各地土地耕种的重担,正慢慢转交到年轻一代人手中。他们用大型农机替换镰刀锄头以及高强度的体力劳动,让种植方式更趋规模化、机械化、现代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