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编系统入口
期刊信息
本刊声明
编辑部公告
90后青年教师邓晓每次从这里路过,眼神总会不自觉地停留在“2019年”“金牌”这一栏里。
2019年7月,武钢三中学生袁祉祯获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(以下简称“国际数学奥赛”)金牌,帮助中国队时隔4年再次夺回团体总分冠军。邓晓正是他的教练。
入职9年,扎根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,带领学生斩获多个奖项。前不久,武汉市委宣传部发布“武汉楷模”榜单,90后“金牌教练”邓晓获此殊荣。
2014年,邓晓入职武钢三中,除教学外,他还是学校数学竞赛教练的后备力量。
早在1988年,该校学生韦国恒斩获第29届国际数学奥赛银牌,武钢三中开始登上国际奥赛舞台。截至目前,仅获得国际数学奥赛金牌、银牌的学生,已多达18人。
摘金夺银的背后是一代代教练的奋勇接力。
在武钢三中任教的前两年,邓晓会和学生们一起坐在教室里,听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上课。
为帮助奥赛班的学生在短期内实现思维和能力提升,老师既要传授知识,还要结合成长阶段精准把握学生的接受程度,这对邓晓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。
2016年,邓晓正式成为学校的奥赛教练。“第一年最辛苦。”时隔7年,邓晓仍记忆犹新。
“那时,我时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。”教学进度、学生认可度还有自身的教学水平,这些都是要考虑在内的事情。邓晓在学校里从早8点待到晚8点,回家后还要批改作业、布置习题,工作到后半夜是常有的事。
压力时常伴随着孤独。有次寒假,整栋教学楼只有他和七八名学生。“那时候,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出成绩,只知道要这样做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竞赛教练”。
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,老师要先把题目研究透彻,才能向学生讲清楚。“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学生的前面。”每次上课前,邓晓要提前一周备课。
几年来,邓晓已记不清自己研读了多少本竞赛书,这些书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他的办公室里,足足有一人多高。
在他办公桌下面的纸箱里,装满了不同级别竞赛的历年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