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编系统入口
期刊信息
本刊声明
编辑部公告
暑期是旅游旺季,敦煌莫高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。作为千年古迹,莫高窟饱经岁月风霜,但在现代科技加持下,依然焕发着生机和活力。科技如何为千年古迹延年益寿?近日,记者随科技部青年干部“根在基层”调研团赴甘肃敦煌调研,实地了解现代科技在敦煌文物保护和文化产业中的支撑作用。
数字石窟辟新路
三危山下,鸣沙山畔,宕泉河谷。现存735个洞窟的敦煌莫高窟,是世界上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。石窟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,前后延续约1000年,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。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。
在莫高窟第341窟数字化采集现场,一套“可拆卸采集设备”正在运行。滑轨上,黑黢黢的相机镜头在明亮灯光下自动散点分幅拍摄,采集壁画的局部;电脑旁,年轻的工作人员将精细入微的照片一张张拼接起来,成为一个整体。
“文物具有不可逆性,数字化将永久记录文物此刻的所有信息,所以我们做了很多数字采集的标准。正在采集的这块墙壁,要拍2000多张图片来拼接,1张图的数据量就达到50G至60G。”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告诉记者。
俞天秀介绍,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,经过三十年的探索与研究,研发了一整套适合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关键技术,包括基于摄影与计算机技术的壁画二维数字化技术、基于激光扫描和结构光的彩塑三维重建技术,以及基于遥感测绘和倾斜摄影为主的大遗址数字化技术,实施了“数字敦煌”项目。
钜细靡遗的数字化采集,是“数字敦煌”的基础。截至2022年底,敦煌石窟完成了289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化采集,178个洞窟的图像拼接处理,162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,7处大遗址三维重建,45身彩塑的三维重建,5万张历史档案底片的数字化扫描工作,形成了海量的数字化成果。
上一篇:安全应急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
下一篇:京津冀罕见特大暴雨后如何看重建?